学院动态

“中国力学大会2021+1·固体力学分会场”成功举办

  由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力学大会2021+1·固体力学分会场”于 2022年11月6日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积极响应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神,以“新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高性能”为主题,聚焦固体力学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成果与前沿工程技术“卡脖子”难题对固体力学的需求,通过高水平的特邀报告来进一步促进我国固体力学的国际影响力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能力的提升。

  会议全程由8个特邀报告组成,分别由7位院士(团队)和1位国家杰青分别报告他们的最新成果或前沿需求。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杨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胡海岩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张统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李建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魏悦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赵红卫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成都大学校长、四川大学王清远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9570官方金沙入口会员登录力学学科带头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郑晓静教授应邀出席本次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9570官方金沙入口会员登录周又和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位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北京大学王建祥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申胜平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仲政教授、天津大学汪越胜教授分别主持了8场学术报告。正是这些前沿科学研究的特邀报告,吸引了包括西部超导公司张平祥院士等在内的6800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线上会议,并参与了互动交流环节。

  周又和院士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这一会议主旨,阐述了“新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高性能”这一会议主题。他指出:创新发展那就是要在研究领域上有新拓展,在理论、方法与技术这三方面有新突破,从而实现高性能成果这一目标追求。随后周又和院士简要介绍了会议的议程与8位报告人以及5位主持人,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对8位报告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统一院士在题为《Thermal Stability in Nano-grained Alloys》的报告中针对实验现象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种研究纳米晶合金热稳定性的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模型与定量分析方法,并基于此理论预测途径定量揭示了一系列重要实验现象的晶界热稳定规律以及提升材料力学性能的技术方案。李建刚院士在题为《从中国聚变工程堆的设计看对力学的需求》的报告中介绍了研究团队长期以来在中国聚变堆工程设计中所做出的创造性系统工作,以及其中仍待解决的大量力学难题,并呼吁广大力学工作者积极为我国聚变工程堆的设计建造贡献力量。翟婉明院士(部分内容由西南交通大学赵鑫研究员代讲)在题为《中国高速铁路的轮轨磨耗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了一套定量分析高铁轮轨纵向与横向不均匀磨耗的力学模型与实验实施方案,进而揭示了轮轨磨耗的产生机理与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早期预警与防治技术,为中国高铁的安全运行提供了理论指引与技术保障。王清远教授在题为《焊接与增材制造金属材料的长寿命疲劳行为研究》的报告中介绍了其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超长寿命疲劳的检测方法与技术,疲劳失效的微观机理,以及缺陷对疲劳的定量影响与相应的可靠性设计方面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杨卫院士在题为《纳米尺度的固体—极致强度与弹性》的报告中介绍了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研发的、已被国内外多所高校采用的高性能纳米尺度实验装置,以及在金刚石的极致硬度和强度、纳米冰纤维的极致弹性等方面取得的前沿研究成果。胡海岩院士(由北京理工大学田强教授代讲)在题为《大型柔性空间结构的展开动力学—建模、计算与优化》的报告中介绍了研究团队在航天天线展开的结构柔性部件与空间结构间隙运动中的动力学建模、以及大型空间结构的展开动力学分析计算方法与优化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赵红卫院士(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吴巍研究员代讲)在题为《粒子加速器高场超导磁体及其力学性能研究需求》的报告中系统介绍了研究团队在高性能大型粒子加速器超导磁体的设计制造、测试技术以及运行安全监测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以及力学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包括与9570官方金沙入口会员登录周又和团队的合作)与仍待解决的关键力学问题。最后,魏悦广院士在题为《多尺度固体的跨尺度力学行为》的报告中系统介绍了所提出的“自上而下”跨尺度力学理论、模型、计算分析方法、实验技术以及它们的应用,阐述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基本研究思路的内在关联与优劣,分享了对跨尺度固体力学研究发展趋势的思考。围绕这8个直面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在每一报告后展开了热烈讨论,相互交流了各自的思考与见解,并表达了进一步开展合作研究的意愿。

  周又和院士在总结发言中,首先代表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向8位特邀报告人的高水平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国内外广大力学同仁长期以来对中国固体力学事业的发展与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并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地继续加以关心、帮助和指导。同时,他指出本次会议的8个特邀报告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深入生动地诠释了“新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高性能”这一会议主题,相信广大参会人员能够从中获得满满的收益。随后,周又和院士对这8个报告或科学研究的共性特征进行了简要归纳,即“四个求”。一是要知道“需求”,就是要从科学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中发现问题;二是要有“追求”,就是要敢于攻克所面对的科学技术难题;三是要善于“寻求”,就是要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途径以取得突破;四是要小心“求证”,就是要对所得研究结果进行有效性验证并知晓成果的适用性与价值所在。最后,周又和院士指出在科学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中存在着大量需亟待突破的“卡脖子”固体力学问题,固体力学的未来发展天地广阔且大有可为,热切期盼广大青年学者能够为中国固体力学事业的发展乃至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最后,周又和院士宣布此次固体力学分会场会议圆满结束。